成長,就是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
生活,就是一路做減法的過程。
遠離這6個習慣,你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睡前戒掉朋友圈
成年人有兩幅面孔,白天若無其事,深夜滿腹心事。
白天的心酸,忍忍就咽下去了;到了深夜,情緒的開關就被打開了。
深夜的朋友圈這個回收站,回收著我們太多無處訴說的情緒:
深夜別人發的朋友圈,就像一個小型的人間,各人有各人的皎潔和晦暗,我們才發現其實沒有誰比誰過得容易;
深夜我們發的朋友圈,一個個字敲出來的都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和無處安放的焦慮和迷茫。
釋放情緒確實無可厚非,可你有沒有發現——
睡前越刷朋友圈,越難以入睡,情緒越不穩定。晚上發的朋友圈,一早起來,總想掐死那個“矯情”的自己。
睡前短暫的情緒自由,不僅沒讓我們心情平復,反而帶我們進入另一個情緒漩渦。
從今天起,試著睡前戒掉朋友圈,把手機放在手夠不到的地方。
閉上眼睛,別透支明天的煩惱,別回憶過去的傷痛,所有的不開心,都會被睡眠治愈。
一覺醒來,明天又是新的開始。
遇到爛人爛事時戒掉抱怨
作家畢淑敏曾說過:
對一個女性而言最有害的東西,就是怨恨和內疚。前者讓我們把惡毒的能量對準他人;后者則是掉轉槍口,把這種負面的情緒對準了自身。
這段話,其實對每個人都適用。
工作遇見爛人爛事,感情一團亂麻,家庭婚姻一地雞毛,我們每天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抱怨。
一遇到這些爛人爛事,第一反應是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遭遇。
抱怨就像二手煙一樣,傷害我們和周圍的一切。
蓋·溫奇博士曾說:
有時候我們想把內心的喪氣一吐為快,但每次我們這么做的時候,都是一種二次傷害,導致自己的狀態更差。
別做一個二次傷害自己的人:
因為每一次重復自己的遭遇,又何嘗不是再一次往自己傷口撒鹽;
也別把你的垃圾情緒給身邊的人:
因為我們都喜歡美好的事物,討厭那些令人厭惡的人或事情。
放大你的格局,別計較,一切都不重要;
放平你的心態,別焦躁,平和的你最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