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同學 北京校區移動通信學生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偉大領袖毛澤東曾經說過的話,多年后,這句誓言竟成了我異鄉求學時偷偷的獨白。
在我的家鄉,老一輩會講一個神話故事:一條黑龍和一條白龍大戰,最后黑龍勝出,從此中國的最北端,有了黑龍江。還有一個原因眾人皆知,它因黑土地而得名。我從黑土地走向黃土地,走向陌生的城市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乘上富有年代感又回憶滿滿的綠皮火車,走向多少人向往的北京城,想著去改變自己的命數。如果說八維是人生的轉折點,那自己更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因為一個人想達到什么樣的高度,那要看這個人的“造化”,事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不知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來到這所學校,學專業技術的同時,還多看了幾個城市,懂了些人生的道理,見了更多的世面,游玩了很多風景,結交了天南海北的良師益友,甚至體會了生活的不易和人心的險惡。正因為我一直都堅持讀書這條路,才可以遇見這些曾經想不到的“風景”。
薛同學 北京校區游戲學生
我的家鄉是一個偏僻的小鎮,偏僻到在地圖上你可能都看不清輪廓,但真正當你選擇來到大城市里的時候,你才會感受到那種動力,那種想讓自己努力配得上這座城市的動力。來學校之前剛經歷過藝考加高考,總體成績不太理想,一度懷疑自己,更加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在學校的這兩年多,讓我更加成熟,更加堅定。如果把人生比作電影,我們不僅是演員也是導演,困難只會讓我們更強壯,不論是無名之輩,還是年少有為。我相信時間,更相信自己的努力。這個城市太大了,每天人來人往多少人想留在這里,又有多少人放棄。從走出家門,背井離鄉的那刻起,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對父母不要再辜負,對生活不能再服輸,像金子一樣發光,在逆境中蛻變。
我曾無數次想象將來自己會做什么工作,在哪個城市,是什么樣子,但我從沒想到我會每天坐在電腦旁,編輯著一行行代碼,離日新月異化的科技這么近。世界那么大,大的讓人感到迷茫,但是時空的延續是最好的禮物,個體想要變得強大,付出是等比的,繼續努力做自己,享受努力奮斗的過程,感激擁有的一切。
陳同學 北京校區云計算學生
我的故鄉是重陽節的發祥地——上蔡縣。還記得剛剛結束中學學習的我,那段時間是迷茫的,如果繼續學業,只能考一個普普通通的專科院校,如果輟學回家,只能找些靠苦力賺錢的工作。每天這樣的問題和煩惱不停循環,最后在親戚的介紹下,我帶著自己的理想離開了安逸的家鄉,加入了八維的大家庭。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觸:當你一直待在家里的時候,突然覺得自己和那些在大城市里上班上學的人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對外界的認識和眼界的高度。初入北京,我發現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我見到了自己喜歡的現代小說家,我實現了從小到大去長城的夢想。“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我站在天橋上看著路上的車輛,心里會想有一天我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開上他們那樣的車。當我走在百度聯想公司的樓下,看到那些優秀的人依然那樣努力,心里的目標會更加堅定。
成長就是模仿的過程,但是模仿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模仿的人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經到了專高階段,我也有了一定的目標和規劃。我想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自己掙錢在老家市區買一套房子。一路前行,一路成長,選擇大城市會有很多的機遇,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堅定自己的理想,不獲不止,不達不歸。
李同學 北京校區高級翻譯學生
想起當年備戰高考,起早貪黑的學習,課桌、墻上、宿舍床頭都貼滿了勵志語,每個人在心里都構建了一幅藍圖:去大城市,結識更多的朋友,開闊眼界,做喜歡的工作,定居大城市。可報志愿的時候,身邊一些同學的家長都讓孩子報本市的大學或者鄰市的大學。畢業的時候,那些留在家鄉的同學現狀如何呢?
今年一次高中同學聚會,有的同學在三四線城市上學,通過聊天會發現,最明顯的就是眼界的差異,而且他們對未來的規劃非常模糊,不知道應該如何奮斗。相反,如果問八維的同學他們的目標和未來的規劃,他們總是能清楚的表述出來,從短期到中期再到長期,條理清晰。這并不是個例,而是大部分在大城市奮斗的人們都有的。
人們把在北京奮斗的外地人叫做“北漂”,但我覺得應該叫做“北奔”,因為我們充滿了夢想。“寧要大城床,不要小城房”,雖然這句話有些爭議,但我認為每一個年輕人,應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好這一生,經歷過才不后悔,如同周國平先生所寫:“世上有一樣東西,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于你,那就是你的經歷。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的經歷的人和事,你因這些遭遇產生的悲歡、感受和思考,這一切僅僅屬于你,不可能轉讓給任何別人,哪怕是你最親近的人。這是你最珍貴的財富。”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董同學 北京校區專業基礎學生
從中國地圖上一眼望去,像一條護城河緊緊環繞著北京城的版塊是河北。在河北,以“辣椒之鄉”著稱的雞澤縣是我生長的地方。高考之前,從未想過會離開這里(想著大學離家越近越好)。但畢業后,機緣巧合讓我來到了江蘇。
記得高考前一個月的夜里我莫名的哭了,也許是壓力吧,第二天硬是找老師請了一周的假,哭咽著對老師說:“未來的路,我可以的”。現在想起,像昨日般清晰。那句“我可以的”也正在一步步去兌現。
如今,我到了北京學習,從沒想過留在這里,到想留下來,因為這個城市給了我太多的希望。在這里你會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好的資源,思維和見識也會更勝一籌。能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到最新的消息,有更多的可能性。對于我們技能類人才來說,企業資源豐富,畢業實踐的機會也相對較多,就業更有服務。生活更加便捷、豐富多彩:看天安門初升的國旗;出門旅游,坐幾路地鐵就很快享受美景的熏陶;逛遍北京的大學;去國家圖書館看書……你曾經電視上才能看到的地方,在這里走街串巷就能實現。
我的明天,也會在這個城市生根發芽,定一個七年目標,哪怕七年后沒有完全實現,也離目標接近了七年。
張同學 北京校區人工智能學生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大城市,祖國大江南北的佼佼者聚集于此,這種聚集,讓處于其中的我們思維得到開拓。保持思維領先,從而走在時代的前沿。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一直都是在村兒里上學,在我的認知中始終都是農村的大街小巷,對于大城市的生活知之甚少,所以從小就對大城市的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終于來八維讀書,來到了我們的首都北京。在這里,我接觸到許多優秀的人、許多新鮮的事物,使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在思想上,還停留在過去,與他人相差甚遠;其次是為人處世的能力,尚不完善。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從稚嫩逐漸變得成熟,開始有了自己的目標,有了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較為清晰的規劃。
長時間身處小地方,可能會讓自己的視野短淺,讓自己看不清前進的方向,而大城市有足夠空間,有諸多的機遇,通過不斷的增長見識和優秀者帶來的思維震撼,幫助自己拓展視野,提升思維,開闊眼界。來大城市發展,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和可能等著你,加油!
郝同學 北京校區游戲學生
我的家鄉是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的鄧州。自北魏至金朝,歷代統治者曾六度考慮遷都鄧州,這里也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圣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祖居地。還有花洲書院——范仲淹《岳陽樓記》誕生于此,現為國家4A級景區。然而我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如此美麗又讓我自豪的地方,去往所謂的大城市。
我是一個比較戀舊,比較懶散的人,來八維之前,我感覺人活短短幾十年,何不讓自己過得舒坦一些。父母多次對我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并不當回事。那一天,母親說讓我到北京去學習先看看咋樣,我想著去一段時間就找理由回來,于是來到了八維上地校區。可正是這幾天的經歷讓我得過且過的心態有了巨大的變化。每天早上,實訓階段的學長學姐們,都會喊出自己的目標:“我是某某某,我的目標薪資是多少K,不達目標......”剛開始,我覺得天天喊好傻,但是慢慢的我就會想:我將來一個月能拿多少K?能支撐自己的消耗并孝敬父母嗎?不能!可這群快要畢業的學長學姐們有能力有信心拿到這么高的月薪,我也十分盼望自己靠能力賺這么多錢,我打消了回家的念頭,準備撿起自己不曾擁有的兩個字——努力。
在八維,我明顯感到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大家較高的自我要求。雖然我無數次想要回到之前生活的環境,但是一想到未來我就又一次充滿了希望。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將來就能更好的回報父母,所以我堅持至今。如今,我也快要到了大實訓的階段,距離畢業已經不遠了,老師一次次的問我們,以后的打算是什么?以前的我,基本上待在一個地方不挪窩。來到八維,認識了各地的人,了解過各種事情,了解越多,越覺得自己的眼界小,就越想親眼看一看外面的美景。可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哪里也去不了,有了穩定的工作才能實現我的夢想。
我計劃,將來工作的地方一定要是自己想去的地方。我從小沒有見過海,我想畢業了去上海工作,不僅離海近一些,而且上海屬于一線城市,企業很多,機會更多,更容易找到工作,很多東西包括行業、先進的理念等,都是小城市難以見到的,我的見識會更豐富。
王同學 北京校區網站工程學生
我的故鄉是名為陽泉的小山城,80年代因為煤炭資源豐富而被稱為“小上海”。后來人們私挖亂采,陽泉失去開發價值和支柱產業而被廢棄,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另謀出路。來八維之前,我對無路可走有切身的體會,因為我沒有一技之長,工作沒有選擇的余地。每每想到我的生活就像一條直線可以一眼望到頭了,深深感到這種碌碌無為是一種無盡的折磨。
選擇在大城市讀書,未來有更多可以選擇的職位,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事業基礎,人生也變得多元化。我將不會只為了物欲而單向度發展,會更注重精神追求。大城市年輕人比重大,而且從小城市到大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篩選,遇到的人往往很有野心和實力,生活的氛圍因此改變,我的觀念也會被影響。未來我可以憑工作去改變生活條件,做自己熱愛的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雖然小城市消費水平低,生活沒有波瀾,但是時間是奢侈品,絕不能浪費在平靜中。
未來我想留在北京,盡管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生活會很難,但是時時刻刻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我缺乏恒心和自制力,只有把自己逼到絕境才會去行動。在工作之余,我會把之前學的半途而廢的笛子和板繪學下去。趁著年輕,我要多學門語言,將來去世界各地看看,把美景畫出來,拍攝下來,把多彩的生活寫出來,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游同學 北京校區游戲學生
我來自河南漯河。作為食品之鄉,衛龍和雙匯就是我家鄉的代言。沒有來八維之前,我是一名學習不算優秀的高中生,正打算著復讀。當媽媽把這個學校推薦給我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個學校真的能讓人優質就業。時光荏苒,我已在這個學校待滿三年。學校獨特的學習氛圍和嚴厲的考核制度讓人更加自律,也讓我對我自己的未來有了重新的規劃。
當時選擇這所學校是因為它坐落在北京,大城市意味著機遇更多和消費更多。我希望可以憑靠自己的努力,讓我的父母得到更好的生活,或許過程很艱辛,可我在這里得到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在面對未知的困難有迎頭面對的信心。
現在疫情讓我們閉不出戶,擔心的同時我更想等我有能力了,一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人。希望我們都能健康順利返校學習。加油!
每一個來到八維的學生,在這里度過美好的青春時光,獲得的不是簡單的年歲增長,而是成為一個技術專業、心智成熟的人才。感謝以上9名在校生代表的分享,希望八維學子不忘初心,努力奮斗,祝愿你們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