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官方媒體相繼報道了中辦、國辦印發的重要文件《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一紙文件立馬激起千層浪,“雙減”政策的落實,不僅對于教培行業來說是一場“風暴”,對于家長、學生也是考驗,面對這一重大變化我們要做出相應的對策。
什么是“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
該政策的目的也很明顯,降低生育成本和教育成本,減輕學生負擔。回顧這十年,孩子們過早地背負起繁重的學業,排滿了校內和校外課表,他們已經基本喪失了無憂的童年。然而我們得到了什么?高分低能,體質孱弱,毫無個性或者極端封閉叛逆,幼兒園20%的近視率、小學一成的抑郁率、初中三成的抑郁率......這些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都急需政策來為學生的成長“松綁”。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減負不等于不學習,而是拒絕填充雜七雜八的知識。義務教育將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夯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更加關注素質教育,將音樂、美術、體育等納入考核體系中。
政策首批試點城市為北京、上海、沈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
“雙減”對教培行業的沖擊
“雙減”政策對于校外培訓可謂是“重拳出擊”。其中明確規定:
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
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線上培訓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
毫不夸張的說,“雙減政策”對于教培行業的影響是毀滅級的,最直觀的表象就是教育股票的資金撤離,股價下跌。
長久以來,教培行業的“過熱”發展以及過度宣傳,加重了群眾的教育成本和生活負擔,引發了較大程度的焦慮和恐慌,也形成了不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教育回歸校園,凈化教育環境,減輕“內卷”,盡可能的讓教育資源公平化、合理化。破除“唯分數論”,為中職院校的興起打下基礎,引導“因材施教”的教育觀,讓合適的人才學習合適的技能,然后在合適的崗位干合適的事。
家庭教育要跟上思想觀念要轉變
說完了政策對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影響,我們該說到家長了。學生和家庭的負擔是減少了,但是不意味著家長就可以放任不管,任由學生自由生長。
減負之后,學生的課余時間勢必增加,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到孩子來自家庭方面的教育。家長要利用這些時間多陪伴孩子,讓他們體會到家的溫馨,該讓做家務和學習基本生活技能的,就要大膽放手,既增進感情,也為孩子將來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
除此之外,要引導學生養成閱讀和自學的習慣,尊重孩子的興趣發展,讓他們沿著自己的愛好,充分地學習。沒有無用的知識,多掌握一項技能,那怕是體育運動,對ta的身心成長都有極大的幫助。
既然國家有了教育改革的決心和行動,我們家長也要轉變觀念,消除一些偏差的教育認知。
我們應清晰認識到:考量一個孩子成才不是看分數,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搞學術研究。比起上名校,當下的時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廣闊的道路。
上職校,成為技術技能人才,是更有發展前景的選擇。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發展“技能中國”,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而且,職業教育也打通了中職、高職、大專、本科的通路,即可以通過3+2、3+3學制,完成大專和本科的學歷。你說,職業教育它不香嗎?
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已不罕見,社會緊缺的是技術型人才。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年底,東部沿海城市的技術性人才缺口大概在2000萬,等到2025年這個數字可能會達到3000萬到4000萬。
所以,家長們要與時俱進,更新思想觀念,重新正視起自己的孩子,為孩子找準發展路徑。其實當孩子踏上一條真正適合ta的道路,就會發現:生存原來如此簡單,優質就業和人生價值可以這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