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的文章,在網上引發了關注和熱議。
圖片來源網絡
出生于廣西農村的80后唐尚珺,今年是第十三次參加高考。他從2009年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二年間,一直在為自己的清華夢而不懈努力著。
第一次高考他得了372分,能上一所三本學校,但是這與他的目標還差得很遠。后來又聽說復讀能夠得到學校的重金獎勵(當地有人復讀上清華獲得了60萬獎勵),他覺得復讀既能上理想學府,還能掙錢,是個一箭雙雕的事情,于是,他開始了“復讀長征路”。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時間的拉長,唐尚珺的成績也確實在提升。2015年他被吉林大學錄取,2016年他以625分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2019年達到了645的高分。但是,唐尚珺是“非清華不上”。
今年,他以591分被廣西大學錄取。已經33歲的他,這次決定“再考一年”,實在不行就邊上學邊備考。每一年高考成績出來,他總會說:“爭取明年最后一次。”一年、兩年,年年下來以為明年會更好,但現實并不如意。
人生有限,執念太深傷害也大
圖片來源網絡
復讀12年的唐尚珺,顯然和同齡人是格格不入的,他的同學們早就念完大學,畢業就職、結婚成家了。而他與社會隔絕太久,一直在高考這個節點打轉徘徊。
73歲的老母親,早就不關心他上什么學校了,只希望他早點結婚生子,“跟正常人一樣,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哥哥姐姐全家人都在為他的人生發展而發愁擔憂。
面對依舊遙遠的清華夢,今年他也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可以的”。但是騎虎難下,他已經把最寶貴的青春丟在了過去,深深地陷入一種執念和思維怪圈里。
有專家說,像唐尚珺這樣出身寒門的有志青年,應該得到外界的關注與鼓舞。因為,對生活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地區的學生而言,他們缺乏科學的人生規劃指導和心理疏導,這是社會、學校應該加強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
支持?不理解?人生如何抉擇?
面對唐尚珺的經歷和選擇,網上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有人稱贊他為夢想而堅持,認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實現幾個夢想,能為自己認可的事情拼盡一生,是值得欽佩的”,“正常人的生活并不是靠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來定義的,他有選擇的權利和追求理想的自由”。
也有人對唐的堅持表示不理解,認為“這樣的堅持沒有意義,沒必要執著”,“父母都老了,家里人都要照顧你,這樣難道不是自私嗎?”
小編覺得,人有夢想并為之奮斗,是令人贊賞的事情。但是,高考并非人生全部,更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如今,職業教育蓬勃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數字技術豐富了生活形式,這都大大拓寬了我們實現夢想的方式。我們在各自領域取得輝煌成績,就是有價值的。
羅曼·羅蘭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生活。”人生一定會有缺陷、遺憾和失敗,但是如何面對這種不圓滿就劃分出了不同的人。我們應該學會自我反思和調節,從挫敗的陰影中走出來。人生有限,我們能陷入迷惘而錯過精彩。人生也很長,我們有很多領域和時間,去贏得喝彩。
面對此事,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