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管理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同樣都是企業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企業的財富。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個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任何一方,雙方存在的差異僅僅是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的不同,重要性是等同的。
技術型人才,主要從事涉及專業技能技術類工作,內容側重于執行,對具體業務和項目提出專業性的見解,同時也要承擔為主管領導獻言獻策的義務。
管理型人才,主要從事資源協調與決策管理的工作,內容側重于決策,對具體業務和項目起到把控指導的作用,同時也承擔著決策帶來的風險。
技術型人才主業務、提供建議,管理型人才主管理、負責決策。少了技術型人才的專業建議,管理型人才的決策就難免缺乏理性;沒有了管理型人才的決策,技術型人才的工作也很難推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職場上好像一直存在著這樣的潛意識:管理型人才比技術型人才更重要。為啥大家會算出這筆賬呢?
一般情況下,技術性崗位只是單方面負責技術性工作,我們只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就可以頂得起“技術型人才”的頭銜。但是,身為管理者,是要負責公司、部門的工作運營的,要時刻把握大方向的正確性。在制定策略、協調各部門關系、分析數據、品質把控上,要投入分散的精力,這就需要更強的綜合能力。而且,一個管理者往往也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所以從能力的要求上,技術型人才面臨更大的挑戰。
另外,由于技術型人才要埋頭做業務,管理型人才更多的是站在整體高度布局謀劃,于是也就形成了一定的領導與被領導的“差距”。
所以,并不是“管理型人才”比“技術型人才”重要,而是“管理型人才”具備的才能更全面。并且從職位晉升上看,也是由“技術型人才”到“管理型人才”,并且“管理型人才”往往是從眾人中脫穎而出的那個。
既然“管理型人才”更為金貴,那么他的可替代性就更低,其待遇與發展自然出眾。于是乎,在職場上摸爬滾打的我們,就不妨向著成為一個“管理型人才”而努力。
在能力素養上,我們要修煉出不俗的專業能力,還要掌握人文、管理、心理、行業動態等知識信息,訓練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和規劃工作,制定出長遠的工作任務。
八維,培養的就是管理型人才
“管理型人才”在職場中更有競爭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八維,就致力于打造精英的“管理型人才”。
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給到學生真實的班集體管理實踐,讓學生在“四率一值”的目標指引下,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在此過程中,學生強化了溝通表達能力,掌握了管理方法與技巧,具備一定的整體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訓階段,學生按照公司辦公的模式開展企業級項目的開發。從成立小組形成提案、產品分析與構思,到確定分類與目標,再到分工協作完成項目,學生完全參與到真實的工作流程中,在實打實地進行技能實操之上,更鍛煉了產品設計的思維、項目管理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意識。
“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八維圍繞這三大能力模型,打造學生強勁的綜合素質。其實,八維培養的遠不止是“管理型人才”,更是“領袖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