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手機游戲”、“校外培訓”,無疑是最受關注的教育熱點。
教育是需要個人、學校、家長、社會多方努力的。對于這兩個問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聊聊,家庭教育中的家長,應該做點什么。
孩子沉迷手機,“根”在這里
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與普及,孩子沉迷其中的現象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電子產品使用過度,不僅給孩子帶來近視、脊椎、關節等生理發育的問題,還可能導致孩子叛逆、不思進取、耽誤學業的情況。
在平時,家長一看到孩子抱著手機玩兒,就頭疼不已,生怕他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這時說多了會讓孩子煩,說少了又不管用。那我們該從哪些角度出發,巧妙地幫助孩子回到現實生活中呢?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孩子會沉迷手機,被游戲所掌控?
圖片來源網站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先分析一下手機游戲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往往一個流行度高的游戲,一般都具備這些特點:入門簡單、上手容易;反饋及時,規則清晰;排名激勵機制,環環相扣的關卡,讓人欲罷不能;無限次地重復試錯機會;隊友交流、團隊協作,有歸屬感。
看到沒,這么多的精心設計,別說孩子了,成年人都會愛上游戲的。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尚在發育中,他們的前額葉系統還未完全發育成熟,導致理性思考、制定計劃、調控情緒的能力不足,但是情緒動機系統又很敏感。所以,孩子喜歡上充滿樂趣的手機游戲或者其他事物,這都很正常。
關鍵的是,作為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時間和行為的管理,疏導孩子放松情緒和追求愛好。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說家長都成天離不開手機,沉迷短視頻、直播、網購、瀏覽資訊,孩子自然也會被“勾了魂”。
“堵不如疏”,見到孩子玩手機,不能著急吵罵,萬一他是在查資料、看學習視頻呢?更何況,孩子進行娛樂是合理正當的放松方式,我們要注意的是控制時間和尺度,要緩緩地把“車速”降下來,讓孩子漸漸知道啥時候要停下來。
“知子莫如父母”,可家長們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不可老去拿誰家孩子來對比。我們要通過交流,明白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后加以鼓勵和引導。
孩子沉迷手機游戲,根本上是深層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精神層面的支持與陪伴。除了手機和游戲,孩子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參與,我們不能把孩子推向手機的“懷抱”。
圖片來源網絡
真正戒不掉校外培訓的是家長
圍繞治理校外培訓和提升校內教學質量,“雙減”行動已經開始。北京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暑期不再開課,上海取消了中小學生的聯考、月考,浙江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學科分類排查統計......
但是,“雙減”的出臺,并沒有減輕家長的焦慮,反而還加重了。中高考的選拔機制仍擺在那里,分數還是關鍵、有的學生成績差確實需要補弱、孩子課余時間怎樣利用,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家長所焦慮的。原來,戒不掉校外培訓的是家長啊!
圖片來源網絡
這里我們要先講清楚一點,此次治理校外培訓,并非是一刀切地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全部關停。主要要求是: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也就是說,在工作日,學科類的補差培訓是允許的,家長仍然可以給孩子報相關培訓課程。
其次,文件要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這意味著,教師校外補課會被嚴禁嚴查,家長完全不必擔心因為老師“校內不講校外講”而學不好。學生在校就能學好,也就不需要太多額外的補習。并且,學校還有配套舉措——課后服務,如果課內沒有學好,課后服務時間,老師要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
圖片來源網絡
北京師范大學今年發布了《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調查顯示學科課外培訓,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是有限的。超前學習和過度補課,會大大降低學習興趣,造成大腦和心理負擔。父母過多關注子女學習,尤其是考試成績或名次,往往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良好的家庭和學校人文環境能夠幫助處境不利學生取得學業上的成功。所以,比補課更有效的,是做好家庭教育。
“雙減”政策正在調整教育評價。考試的“去分數化”、學校的“去等級化”,都在樹立新的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現實是最有說服力的。我國如今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占總人口的15%,而大學生就業要靠相關部門力保才能穩住70%,不少地方存在嚴重的“技工荒”。啥意思?大學生比職校生就業難多了。所以,各位家長們,您還真的認為高考分數競爭過他人就算成功了嗎?
學生現在最需要的是就業能力,要具備這種能力,顯然不是通過學科補習能獲得的。
小結:家庭教育其實更重要
今天,我們針對當下最熱的教育問題,剖析了一下家庭教育層面。當然,我們不是為了歸咎于父母,而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孩子所處的狀況,以便針對性地調整和改變。
時代在變,傳統的價值觀念已經跟不上發展趨勢了。作為家長,我們不能落后于時代步伐,要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接觸、最頻繁接觸、最親密接觸的教育方式,它對孩子的影響最深遠,我們要和孩子一同學習進步,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