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舍得》在霸榜半個月熱搜后,終于迎來了大結局。
這部聚集了眾多明星,聚焦了中國“小升初”眾生相的電視劇,從一開始就持續不斷地轟擊著觀眾的神經防線,劇里“擇校、奧數、KET、PET……”是老父親老母親們做夢都在叨咕的詞兒。
為了讓孩子上好的班級,家長們不遺余力,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焦慮的教育競爭賽道,不惜傾注全家族的精力和財力……
孩子的成績成了父母的心情和表情,劇中男孩子悠的興趣是生物,自己將來想當一個生物學家,但她媽媽卻都嗤之以鼻。
子悠的一句臺詞直戳人心“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這些劇情真實而扎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諸多普通家庭的父母,為孩子傾注大量的心血與金錢,但最終的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很多孩子明明興趣愛好不在讀書,卻還要強加灌輸“你的人生只有讀書考大學這一條路可走”的狹隘思想,忽視孩子的個人特長。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特長,家長應該成為幫助者、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
當家長把名校、考分、排名作為教育的目標和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是不是就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呢?父母需要學會去發掘孩子身上獨特的閃光點,為孩子挑選最適合的成才方式,而非一味地按照家長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被迫行走。
就像現在正面臨中高考的學子們一樣,如果孩子在讀書這方面真的沒有造詣,何不轉換思路。與其花費更多的財力在各種補習班上,不如投資孩子去學習一技之長,讓他們在前景遠大的熱門行業謀得一席之地。或許,這對于家長們來說,才是有效的教育投資。
在這個多元化行業競爭的今天,習總書記曾說過:路就在腳下。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于是否上大學,而在于他的實際本領。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處處皆學問。只要你肯學習、能吃苦,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
李總理也曾提到“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考核人才質量的標準從來不在“學歷”這個“面子”上,而是關乎“能力”、“素質”的“里子”;技術才是尊嚴,“誰能干就讓誰干”。
近年來,隨著AI、5G、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擁有一技之長,適應能力、實操能力、溝通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得到市場的青睞。
如今,為了更好地促進就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育技能性人才,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走上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快車道!
所以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為孩子選擇接受職業教育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框定在同一個標準里。家長們應針對孩子的興趣特長給予個性化支持,而不是一味地隨波逐流,畢竟,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
本文轉自八維說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