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養志氣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
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
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
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于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老子 · 第十二章》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恬淡,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該在追求感官的享樂中消磨志氣。
淡泊寧靜不僅是我們明志、立志的不二法門,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老子說,清凈為天下正。
俗話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個人只有在淡泊、清凈的狀態下,才能內心超脫塵事的豁達。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淡泊者須有云水氣度松柏精神,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繁華所誘,從從容容,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靈境界。
也只有在淡泊寧靜的境界里,我們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就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悠然度日。
這種人生境界就如同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描繪的那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妨守一顆淡泊的心,不必因計較得失而設計最美的行程。
這樣,即使將來歸于塵土,也坦然自若。
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