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時代,技術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中國作為全球互聯網大國,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我國互聯網行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大模型依然是2024年最炙手可熱的風口,行業內出現人才蜂擁的景象,多家公司對相關技術人才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
看趨勢,抓需求
在第二十三屆中國互聯網大會閉幕式上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一年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成就與趨勢,并展望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亮點主要表現在5G、千兆光纖網絡IPv6普及率的提升,衛星互聯網進展,以及世界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
技術創新方面的發展亮點則在于人工智能的應用持續擴大,物聯網用戶數量增加,并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在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方面,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數字娛樂等領域穩健增長,新興業務模式如跨境電商發展迅速。
在網絡治理方面,網絡安全體系得到強化,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對于未來發展方向,《報告》提出,要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6G、衛星互聯網等新技術設施將加快部署,優化算力資源配置。
未來還將推動智能化轉型。通過“人工智能+”項目和多模態大模型推動AI技術在更多場景中的應用。
強化核心要素作用。算法、算力與數據的核心作用日益凸顯,促進高端芯片的自主研發和制造,以及新產業、模式和業態的發展。
深化行業融合應用。行業融合應用將賦能價值互聯,推動人、機、數據等關鍵要素進一步融合,加速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擴展數字領域的國際合作。
綜合這份報告來看,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對于具備跨學科知識背景的技術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在大模型相關的研究與開發領域,急需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
大模型相關崗位市場需求
隨著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市場對于這類崗位的需求持續攀升。從自然語言處理,到圖像識別,再到智能推薦系統,大模型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
據悉,字節跳動開啟招聘,其中一個招聘方向是大模型的技術研發,包括機器學習、大模型、計算機視覺、音頻生成等細分技術領域。另一個方向涵蓋AI應用、搜索、推薦、廣告、AI for Science、AI Safety、機器人、隱私與安全、硬件、視頻架構、工程架構等技術領域。
脈脈高聘人才智庫數據印證了這一信息:從招聘指數上看,字節跳動以9.53位居第一,大幅領先于小紅書(7.96)、螞蟻集團(5.84)、美團(4.86)、騰訊(2.48)等互聯網大廠。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表示,大模型技術專家人才供需比僅為0.25,相當于4崗爭1人。
與2023年相比,今年最緊缺的人才前三名分別是大模型技術專家、大模型算法和云計算。據悉,2024年上半年,算法、產品經理、人工智能工程師成為招聘指數最高的崗位,其中算法工程師招聘指數達24.06斷層領先,其次為產品經理和推薦算法。崗位與人才供需難以平衡的現狀,反映出企業對人才的渴望已達如饑似渴的地步。
為了吸引優秀人才,企業在這些崗位上提供的薪酬也相當可觀。以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為例,學歷、經驗、背景均不設限,且月薪均萬元起步。但即便在薪酬如此豐厚的前提下,企業依然陷入“一才難求”的窘境。
華為再啟天才少年招募計劃
近日,華為再次啟動“天才少年”的招募計劃。這項計劃旨在吸引全球最頂尖的人才加入,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該計劃最大的特點在于不限學校、不限專業、不限學歷,著重強調有個人能力和潛力的人才。
此舉反映了華為對于未來技術方向的戰略布局,以及對人才儲備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就是掌握這個時代的致富密碼。
八維教育助你成才
八維教育緊隨時代發展,立足于培養符合時代所需的數字技能人才,陸續開設了十五大專業。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學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未來的從業方向。
二十八年來,八維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優質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開發原則,“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助力學子專業技能的提升并實現高質量就業。
八維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開發出“三型人才”培養體系:“I型人才”為大學畢業生量身打造;“T型人才”充分滿足高中畢業生學習需求;“π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使初中畢業生成為“兩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三種方案各有特色與側重,能更好彌補不同層次學生的不足,同時發揚他們的長處,真正做到“補短揚長”。
大模型領域展現出海納百川的精神,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工生,都能在這里找到施展才華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