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信息顯示:2024年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超過1170萬人,比起有著“史上最難就業季”之稱的2023年,2024年大有趕超之勢。
隨著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就業問題隨之而來。網絡平臺上就有“月薪3000塊招不來一個農民工,但是卻可以招來一個大學生”的言論,這也凸顯了當下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為了應對就業壓力,找到理想工作,不少畢業生在畢業后選擇到職業學校“回爐”這種方式增加就業競爭力,現已成為大學生另辟蹊徑求職新方式。職業教育成為了“香餑餑”。
職業教育凸顯就業優勢
在國家一系列措施的扶持下,職業教育環境利好,加上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職業教育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張。
尤其是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人才需求不斷加大,出現了優質人力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育的“搖籃”成為了企業轉型、個人技術升級的重要推手。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提及:近十年來,職業教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6100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校畢業生。
單從就業角度來看,從職業教育中走出來的學生更容易在就業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理想崗位,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優質的、可直接上崗的人才也省去了企業再培訓的環節,有過項目經歷的學生還可以增加團隊中的創新性,能更好、更快地交付工作任務。職業教育的就業優勢不斷凸顯。
這些領域將成為就業新增長點
在選擇上,這些領域具有發展潛力足、人才缺口大、符合青年就業意愿的特征,有望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
數字技術開發和應用。當前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一門“通用”技術,在各行各業中都能找到影子,這不僅增加了研發、應用、服務、管理等崗位需求,還不斷創造出人工智能工程師、數字營銷師、物聯網工程師、大數據工程師等新職業需求。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報告2023年版》的分析,全球增速最快的100種新興崗位中有16種與數字技術相關,成為近年來吸納青年就業的重要領域。根據華為與安永聯合撰寫的《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顯示:到2025年,我國數字技術人才缺口將達2135萬人,其中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領域尤缺人才。
中高技能的制造業崗位。在數字技術加持下,傳統制造業呈現出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就業類型也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對擁有數字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上升較快,青年就業向制造業回流,智能汽車制造、智慧醫療、智慧物流逐漸成為青年就業的新增長點。
雖然我國制造業就業人數處于下降通道,但其就業總量仍達1.32億人,是解決我國16-24歲青年就業的第一大行業。智聯招聘網站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智能制造領域招聘職位數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
平臺經濟創造新就業。隨著短視頻等領域的崛起,平臺經濟成為青年就業黑馬。生活服務平臺擴大了住宿、餐飲、旅游、即時零售等行業的消費觸達范圍,為青年創造出了外賣運營師、酒店營銷師、旅游路線規劃師、電商選品師等大量新型就業崗位。
據網上調研數據顯示:當前兩大主流短視頻平臺,相關創意型全職崗位需求有上千萬。以短視頻、公眾號為代表的文娛內容平臺,為青年提供了便捷的內容創作、知識分享和才藝展示空間,契合青年人的學習能力、創意思維和社交技巧。
職業教育輸出高質量人才
八維教育深耕IT職業教育領域,秉持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要求為標準,以優質就業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開發原則,對標國家重大戰略和發展需要,構建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滿足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
課程體系研發緊跟國家發展步伐,以“幫助學生高質量就業”為核心,培養面向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
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生自主管理”等創新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豐富學生學習資源,將技能知識落地,促進學生持續學習和全面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僅靠一張文憑就能換一個好職業的時代結束了”。當前社會更需要的是擁有復合型技能的人才,對畢業生個體而言,更加重要的,是要看清處境,緊隨社會發展,完成自我技能的升級。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職業院校的快速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學子選擇職業教育。技能在手,前途不愁!